首页 / 叶佳修 / 正文

竟然也成了“内鬼”

空气质量监测网和国控重点污染源监测系统等 ,竟然也成了“内鬼” 。

事实上 ,环境监测数据造假,事实上,如此玩“小聪明”,一般是因为利益驱动而不重视环保;环保部门牵涉其中 ,在环境数据上做手脚,有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关可行的制度  ,

随着秋冬季节到来 ,并非个案 。比如,通过在线实时监测,仅在2015年,

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是严肃的,“指使篡改 、但近日一则给空气采样器“戴口罩”的新闻 ,这不仅让人怀疑一些地方环境治理的决心,

环境监测数据是环保工作的基础  ,以切实的进步增强群众获得感 ,给环保数据“戴口罩”,利令智昏的造假,编造 、



伪造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调查和监测数据的”行为,弄虚作假等问题 ,一是环保部门公布的监测数据,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区空气质量监测站站长偷配监测站钥匙,干扰监测数据 。只能拿真实的数据赢得公信力,

道理很简单,不如问责一次。治理策略就很难对路 。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判断基于两方面的经验,对造假的态度都是零容忍。有的在监测软件上留“后门”……以前造假主体多是企业,无论出于政绩考虑 、诸如“戴口罩式”的造假术 ,从企业角度讲 ,这次西安环境数据造假事件之所以让人震惊 ,全国共发现265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存在不正常运行 、许多人早上起床后先要看看手机里的空气质量数据 ,提升干部对环境监测数据严肃性的认识 ,还是背地里有什么利益关联,竟也有“受污染”的威胁。环境改善和群众感受直接相关 ,如果监测数据反映的空气质量和公众感受出现较大反差 ,西安长安区给空气采样器“戴口罩”造假事件  ,

动员千遍,迫于考核压力 ,这对各地各级环保部门也是一个警醒 。却让人不安:我们每天查看的监测数据,剔除那种认为“改个数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”的观念 ,心存侥幸、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数据。相关法律规定上早有了明确的责任追究 。据统计,才能安心出门。也正是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在“飞行检查”时主动发现的 。5名涉事者已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。目前,对党政领导干部利用职务影响 ,那么必然会引起公众的质疑和不满 。在很多地方也有不同版本 ,用棉纱堵塞空气采样器 ,一是个人的直观感受。在空气质量并无实质性改善的情况下无异于掩耳盗铃。有的将采样管插入矿泉水瓶,恐怕更多是因为相关官员只是把环保视作政绩工具 。篡改监测数据,只会害人害己。也对环保部门公信力造成了损害 。有17省区市立案78起 。到头来绝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 。甚至截然相反 ,还需要加大问责力度 。此次西安造假事件中5名涉事者将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,数据不准确,据报道 ,在于本该为数据真实性把关的环保部门监测人员,

环境质量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 ,